首页

女主黄金调奴

时间:2025-05-26 00:46:02 作者: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完成数字化采集 浏览量:31435

  中新网大同5月24日电(记者 李庭耀 胡健)记者24日从“2025云冈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获悉,云冈研究院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多高光谱等技术,破解高浮雕石窟采集难题,已完成云冈石窟80%洞窟采集,预计2030年左右全面完成。

图为云冈石窟第20窟。 李庭耀 摄

  当日,由云冈研究院、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云冈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同开幕。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云冈石窟数字化成果、文化遗产数字化前沿技术应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表示,历经岁月侵蚀与自然变迁,石窟本体面临着不可逆的损伤风险。与此同时,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期待日益迫切。如何让千年石窟“活起来”“传下去”,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开幕式上,刘建勇介绍了云冈研究院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3D打印、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云冈石窟的活化利用和永续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云冈研究院数字化解决方案也为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云冈模式”,让人类文明瑰宝在数字技术下重放异彩。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代表Grazia Tucci致辞时,从国际视角指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广阔前景,这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

  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雪冰表示,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携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跨越,共同书写数字文明与人类遗产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共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西桂林非遗传承体验站:感受非遗文化的“彩色之美”

“一位9岁的小女孩病逝后,捐献了眼角膜等一些重要器官,她的妈妈想让我们为这个小女孩定制一个数字生命。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了出来,现在这位妈妈能跟她的‘数字女儿’实时互动,而且随着模型训练不断深入,这个智能体与女儿的思维习惯也会越来越像。”张泽伟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的订单价格从上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与去年3月相比,今年的订单量增长了2倍左右。

深圳14条举措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等加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80%。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46.8万个,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超10.8亿次。各地纷纷建立智慧乡村平台,推动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还推进乡村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外交部驻港公署正告美方:被迫害妄想症可以休矣!

来自尼泊尔的留学生乔萨里说:“如果没有从尼泊尔来到中国,我不会知道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充满魅力的舞蹈——水袖舞。桂林的自然景观与水袖的流动相辅相成,舞蹈的优雅与桂林那令人惊叹的山水相结合,创造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深挖本地特色资源 各地精心打造旅游度假“优选清单”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剑荣在发布会上介绍,景迈山申遗成功后,该市恪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保护第一,秉承传承优先,持续加强管理,稳步推进可持续利用,取得多方面的成绩。

北约秘书长访问乌克兰

据龙南市文化馆馆长李仲介绍,龙南香火龙制作十分讲究,要求形神兼具,其形象主要源于传统壁画和雕塑中的龙的形象,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黄竹、芦苇、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龙南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